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

昔日“八百里瀚海”变身“绿色林海”

章古台镇的万亩松林郁郁葱葱。辽沈晚报记者 崔晋涛 摄 章古台镇的万亩松林郁郁葱葱。辽沈晚报记者 崔晋涛 摄

阜新彰武县章古台镇

村镇全景图

阜新市彰武县章古台镇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地处科尔沁沙地东南前哨,在彰武县城北38公里处。章古台是蒙古语,原名章古塔拉,“章古”汉译为“苍耳”,“塔拉”汉译为“甸子”,因“有苍耳的甸子”而得名。

章古台镇总面积254.4平方公里,是养息牧河的发源地,是清朝久负盛名的“皇家牧场”。土地面积39万亩,其中林地面积26.4万亩,耕地12.6万亩。全镇森林覆盖率由1949年前的6%提高到64.4%,下辖6个行政村、52个自然屯,常住人口12955人。昔日的“八百里瀚海”变成了今日的绿色林海,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沙地森林公园、国家级特色种苗基地。

“新中国科学治沙从这里开始”,记者乘车从章古台高速公路站驶入章古台,道路旁一排红色的大字让人眼前一亮。“历史上这里曾是水草丰茂的森林草原地带,但由于人们长期的不合理利用,使这一景观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形成了大面积沙质荒漠化土地。在这紧要关头章古台成立了固沙所、风沙所,在章古台人民的几十年坚苦努力、艰绝奋斗下,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终于止住了风沙南移,在沙海中建成了一片绿洲。”章古台镇镇长张兆宇介绍了道路旁这几个字的含义。

当年,章古台镇每当季风频吹之际,流沙随风滚动,埋没村庄和农田、交通阻塞,严重威胁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荒漠化治理工作,安排派遣刘斌、韩树棠等一批优秀干部科技人员和工人来这里安营扎寨探索治沙造林的途径,于1952年在此建立了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截至今日,治沙历程已达70年。

七十多年来,科技人员经过反复实践不断总结,摸清了风沙危害规律,在国内外率先总结出“以灌木固沙为主,沙障为铺,前挡后拉,综合治理”的流沙固定措施,并成功的引进了樟子松、油松、赤松、日本落叶松、云杉等针叶树种,营造固沙林、农防林、牧防林、种子林、混交林等林种3.4万亩。取得科技成果53项,绝大多数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如今,一个以松、杨为主体的综合防护体系已经形成,纵横交错的绿色屏障有效地保护着农田、牧场,森林覆盖率已由初期的6%增加到35.4%。轮耕地变成了固耕田,人民的生产生活得到了根本性改变,“黄龙”肆虐的日子一去不复返。郁郁葱葱的林海松涛,已成为中外游人考察观光的佳地。

章古台镇的苗木是该镇特色产业之一,是国家特种苗木生产基地,培育樟子松苗已几十年历史,除用于本镇的造林外还远销全国各地。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等十多个省、区、市都来该镇采购苗木。每年仅苗木一项就会给该镇带来近几百万元的经济收入。

“我镇以樟子松育苗为龙头,发展各种绿化苗木、花卉产业。基于章古台地区气候特点,使得这里非常适合各类苗木的生长,培育出来的苗木优质、生命力强。现种植面积1万亩左右,数量亿株以上,高峰期产值2亿多元。”望着无际的苗木基地,张兆宇娓娓道来。

满眼的绿植,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片荒芜的沙地,如今的章古台风光秀美,阡陌纵横。站在万亩松林瞭望塔上你不仅会看到绿海无边,更能体会到章古台人的坚毅魄力。

章古台万亩松林风景区,独特的自然景观每年都吸引着无数游客。曾先后有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要员、专家学者200余人次来参观考察。

75岁的高峰退休前是章古台镇林业站站长,镇里近些年的变化他深有感触:“镇里的绿化面积逐年在提升,村屯也通上了柏油路和水泥路,不少村里都建了广场,村民在晚饭后跳广场舞、扭秧歌,日子越过越红火。”

辽沈晚报记者 崔晋涛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北京之声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发到:
拓展阅读
阿里云服务器
腾讯云秒杀
Copyright 2003-2025 by 北京之声 bj.sczixun.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